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简约的休闲装,手边放着一叠经济学笔记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象牙塔,他正在完成一次不同寻常的人生转型。
2023年夏季,当费若秋在法国全国锦标赛上获得男子花剑季军后,出人意料地宣布暂别职业剑坛。"许多人认为我疯了,"费若秋回忆道,"但在我心中,教育始终是未竟的梦想。"
这位25岁的运动员道出了背后的故事:早在国内训练时期,他就通过远程教育完成了本科学业,并一直渴望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学府深造,哥大抛出的橄榄枝——体育特长生计划,最终让他下定决心跨越重洋。
哥大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,费若秋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出现在体育馆,进行两小时的击剑训练,随后赶往课堂。"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,"他坦言,"周三尤其挑战,上午有三节经济学课程,下午要完成四小时高强度训练,晚上还要准备小组课题。"
他的教练,哥大击剑队主教练马克·汤普森评价道:"费若秋展现出了惊人的自律性,他不仅保持了竞技状态,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,这种平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。"
拥有中法两国训练经历的费若秋,对体育教育有着独特见解。"法国训练强调技术精度和战术创新,中国训练注重基本功和纪律性,而美国大学体育则更加强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。"
这种多元背景使他成为队里的"桥梁",他经常与队友分享不同的训练方法,甚至引入了法国的一些创新性训练手段。"体育无国界,最好的训练理念应该被共享,"费若秋说。
从职业运动员到学生运动员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。"最初几个月,我几乎每天都在与自我怀疑作斗争,"费若秋透露,"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以及学术压力接踵而至。"
他特别感谢哥大的国际学生支持系统。"学校为我们配备了学术顾问和语言辅导老师,还有心理辅导员帮助我们适应过渡期。"
尽管暂时远离职业赛场,费若秋并未放弃击剑,他正代表哥大参加美国大学击剑联赛,并帮助队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,他在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表现同样亮眼,上学期获得了3.8的GPA。
"体育教会我坚持不懈,学术训练我批判性思维,"费若秋说,"我相信这种结合将为我的未来开辟更多可能性。"
他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,同时不排除重返职业剑坛的可能性。"也许有一天,我会站在奥运赛场上,但无论未来走向何方,这段哥大经历都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。"
费若秋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运动员,他的队友莎拉·威廉姆斯表示:"费若秋向我们证明,运动员不仅可以追求体育卓越,同样可以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功,他改变了人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。"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曼格表示:"我们为拥有费若秋这样的学生运动员感到自豪,他体现了大学体育的真正价值—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好书本,准备前往训练馆,在哥大的求学路上,他每天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:不仅是剑客,也是学者;不仅是运动员,也是思想者,这条独特的人生道路,正如同他熟悉的击剑运动一样,需要策略、勇气和不断前进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