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外,纽约的秋叶正悄然染上金黄,午后阳光斜照在自习区的桌案前,费若秋放下手中的经济学文献,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——那是经年训练形成的、属于运动员的挺拔背脊,尽管此刻她身着卫衣牛仔裤,与周围莘莘学子并无二致,但指尖不经意间敲击桌面的节奏,仍隐隐透出佩剑运动员特有的凌厉律动。
“许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巅峰期暂别赛场。”面对我们的独家专访,这位曾代表法国夺得奥运奖牌、如今转型为哥大研究生的华裔剑客语气平和,“答案很简单:剑道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无限可能。”
2023年赛季结束后,费若秋的名字悄然从国际击剑联赛的选手名单中消失,正当体育媒体猜测她是否因伤病隐退时,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新生名录上出现了“Ruòqiū Fèi”的注册信息。
“其实申请哥大的计划已经酝酿三年。”她坦言,巴黎训练期间,费若秋每周坚持参加线上经济学课程,甚至曾在欧洲锦标赛间隙完成线上考试。“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,但学习能力是永恒的武器。”这种自律源于早年经历:14岁入选法国青年队时,她便以“训练间隙写数学作业”在俱乐部闻名。
哥大教授戴维·威尔逊评价道:“费若秋的申请材料中,最打动我们的不是奖牌,而是她对‘体育经济学’的论述——她将亲身经历的赛事商业化案例与理论结合,提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思考。”
尽管暂别职业赛场,费若秋并未远离击剑,她活跃于哥大击剑俱乐部,常与校队选手切磋,并协助教练制定训练策略。“学术研究反而让我对战术有了新理解,”她以博弈论为例,“比如佩剑的抢先进攻本质上是风险收益的精准计算,这与投资决策的底层逻辑惊人相似。”
这种跨界思维已初见成果,近期她参与的一项关于“体育明星商业价值衰减曲线”的课题研究,被学界认为填补了运动员转型领域的模型空白,而她的运动员视角更带来独特优势:“数据模型只能反映规律,但‘职业寿命’的焦虑、品牌合作的博弈,这些鲜活经验才是研究的关键血肉。”
生于中国,长于法国,现求学于美国——多元文化背景成为费若秋的另一重标签,她流利使用中、法、英三语,研究课题常涉及跨国体育产业比较。“中国击剑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欧洲成熟体系的差异”“法国青训模式对中国俱乐部的启示”……这些议题在她笔下既有数据支撑,又充满人文观察。
“体育是世界语言,但如何‘翻译’好不同市场的需求,需要更深层的文化理解。”她近期正筹备中法击剑交流项目,试图将法国教练资源与中国青少年培训需求对接。“这不是简单的‘引进’,而是要像调整剑术姿势一样,根据本土环境精准适配。”
当被问及是否会重返赛场,费若秋给出开放答案:“如果条件允许,2028年奥运会或许是个有趣的目标,但更重要的是,我希望找到竞技体育与学术研究的共生点。”她透露正在探索体育科技方向的研究,尤其关注传感器技术对战术分析的革新。
“过去人们常认为运动员与学者是两条平行线,但当代体育需要复合型人才。”她以NBA球星安德烈·伊戈达拉转型科技投资人为例,“运动生涯积累的决策力、抗压能力和团队意识,恰恰是许多领域稀缺的品质。”
窗外暮色渐浓,费若秋收拾书本准备前往实验室,那个曾闪耀国际赛场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她的进攻——只不过这一次,她的战场是浩瀚的知识疆域。
(本文系独家专访,转载需授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