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 在2025年亚洲篮球峰会闭幕式上,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以“跨越挑战,共筑未来”为主题发表演讲,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篮球在后奥运时代的改革路径,面对全球篮球格局的深刻变革,姚明坦言:“我们经历过低谷,但从未失去方向,中国篮球的根基正在重塑,我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”这一表态被视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(CBA)深化改革的明确信号,不排除扩军可能”的表述更引发了业界对联赛生态扩容的广泛期待。
姚明在演讲中回顾了自2017年推动CBA管办分离以来的改革成果,数据显示,2024-2025赛季CBA场均观众人数较五年前增长43%,青少年篮球注册人口突破150万,联赛商业价值增幅达27%。“我们用了八年时间搭建青训与职业联赛的双向通道,现在到了检验成色的时刻。”他特别提到赵维伦、王俊杰等新生代球员在海外联赛的突破,认为这是“体系化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的证明”。
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全国已有14个城市建成国际标准篮球场馆,数字化裁判辅助系统实现全覆盖,姚明强调:“硬件升级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,我们新建的篮球大数据中心已能实时追踪10万+青少年球员的成长轨迹,这为人才选拔提供了科学依据。”
关于业界关注的CBA扩军问题,姚明首次透露联盟已成立专项工作组:“扩军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,而是对联赛生态系统的战略性重构。”据知情人士透露,联盟正在研究“梯度准入机制”,拟从现有NBL(全国男子篮球联赛)俱乐部中选拔综合评估达标的球队,重点考察青训投入、财务状况和地域布局三大维度。

体育产业专家张济洲分析认为,CBA扩军将遵循三大原则:“一是地域平衡,目前华东地区球队占比过高,西北、东北市场有待开发;二是商业可持续性,新军需证明具备至少五年的稳定运营能力;三是人才供给,必须配套相应的青年队建设方案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俱乐部也可能被纳入评估体系,这被视为推动大湾区体育产业融合的关键举措。
尽管扩军前景令人振奋,但姚明也坦言面临多重挑战,目前CBA20支球队中,仅有6支实现连续三年盈利,联赛收入仍高度依赖转播权和赞助商,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指出:“扩军需要解决核心矛盾——新球队的加入不能稀释联赛竞技水平,建议参考NBA发展联盟模式,建立更完善的球员流动机制。”
在球员培养方面,CBA近期推出的“雏鹰计划2.0”已输送32名年轻球员赴欧训练,同时联赛外援政策或将调整为“四节五人次”,以增加本土球员关键时刻的决策经验,这种精细化调控彰显出管理层的审慎态度,姚明表示:“任何改革都要遵循篮球运动规律,我们既要保持联赛竞争力,更要夯实国家队人才基础。”

随着2025年篮球世界杯筹备工作启动,姚明描绘了CBA发展的三维蓝图:在赛事维度,计划推出夏季区域联赛和数字化球迷互动平台;在产业维度,将探索篮球主题文旅综合体建设;在文化维度,拟设立“中国篮球名人堂巡回展”,这些举措与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发布的《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》形成呼应。
国际篮联技术顾问米歇尔·布朗会后评价:“中国篮球正在走一条独特的道路——既保持举国体制的系统性,又融入职业体育的市场活力,如果CBA扩军计划能顺利实施,将重塑亚洲篮球格局。”